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5-08
1978年,19歲的謝力健看著伶仃洋邊的張家邊鄉窮得可憐兮兮,從那個曬干汗珠子的采石場一步跨出,來到中山名鎮小欖品牌印刷包裝廠,花8000元買下了一個淘汰的小廠設備,回到自己的家鄉辦起了“張家邊印刷廠”。而這個“張家邊印刷廠”就是在中國印刷界聲名顯赫的中山中榮集團的前身。這個八千元起家的作坊式工廠,幾經資本引進后,如今已經成長為員工6000人,產值15個億,正引領中國印刷業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領軍企業中榮集團。
在位于中山火炬開發區的中國包裝印刷生產基地,象這樣成功的故事數不勝數,而這些,都與堪稱中山印刷領頭人的謝力健密不可分。
潮涌伶仃洋,風起張家邊
位于伶仃洋側畔的中山張家邊,其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隨著蒙人的鐵蹄踐踏南下,漢人張鳳崗一家從南雄珠璣巷輾轉逃亡至此。在這片背山靠海之地,張家在此搭草寮而居,靠捕魚、種地為生。其后,有不同姓氏者不斷遷來聚居張家之旁,生息繁衍,形成村落。因張鳳崗姓張,此處又是海邊,故稱張家邊。在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張家邊還是一個破落的小漁村,典型的一窮二白。
不過,4000多人僑居海外的張家邊,是當地人取之不盡的寶庫,隨著改革的春風吹拂大地,一些海外華僑開始回鄉辦廠。當時剛好19歲的張家邊青年謝力健目睹珠江三角洲‘三來一補’企業遍地開花,產品包裝成為許多企業的必需品,決定創辦印刷廠。
沒想到,這個花8000元買下了一個淘汰設備的“張家邊印刷廠”,竟然迸發了強大的生命力,訂單源源不斷,工廠迅速發展壯大。謝力健的成功給了當地人極大的鼓舞,整個張家邊的印刷廠如雨后春筍的出現……
產業鏈思路捧出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
隨著改革開放的節節勝利,謝力健已經不滿足一人一廠的模式,他希望為張家邊引進更多的包裝印刷產業,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他先通過一個印刷廠,然后引進一個紙箱廠,再引進相關的印刷材料廠等,這樣通過工廠引進工廠,達到產業聚集。僅十年工夫,原來沒有像樣企業的張家邊,成為中山印刷包裝業的聚集地。
1999年,經國家行業管理部門批準,由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和中山市張家邊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包裝印刷生產基地正式成立,這是一個集產、學、研、貿于一體的國家級包裝印刷產業基地。
包裝基地占地5000畝,配套完善、產業聚集程度較高。自成立以來,已吸引了大批國內外著名包裝印刷企業前來投資設廠,其中包括香港鴻興印刷集團、大連盛道集團、東運制版、大日本油墨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香港印藝制版公司、臺灣永豐余紙業等。現有各類包裝印刷企業50多家,涉及出版印刷、包裝裝潢、塑料包裝、商標印刷、防偽包裝、印刷制版、包裝材料等各種印刷包裝領域。在成立八年后的2007年,基地實現銷售收入106億元。
2006年,時任火炬開發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的謝力健對記者說,產業的集聚在火炬區已是越來越明顯了,特別是隨著幾大基地的建成壯大后,產業招商的效果十分理想。
“最佳搭檔”傳為美談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之所以得開放之先風,除了政策的推動之外,還因為有謝力健這樣一大批富于實干精神品牌印刷包裝廠,具有造福鄉梓使命感的精英人物。
在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所在的中山火炬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謝力健與黨委書記馮梳勝被譽為“最佳搭檔”,有著一股拓荒牛的“牛勁”。謝力健曾說:“馮書記是搞戰略的,擅長謀篇布局,而我是個搞戰術的,在經濟戰場上滾打多年,也算有點實戰經驗。戰略戰術的緊密結合,就能無往而不勝。”
馮梳勝是正規軍出身的正師職軍人,強于謀劃,而農民出身的謝力健,是當地有名經濟能人,強于實戰。“搞戰術的人的本事就是會把一個又一個夢想和愿望變成現實。”謝力健的自信來自他成功的創業實踐。
謝的強于實戰,從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在氣勢恢宏的包裝印刷產業基地門口,有一個“包”字組合成的標志雕塑,這個標志就是謝設計的。
若在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之際論功行賞,身為中國包裝協會副會長的謝力健,無疑是張家邊能夠甩掉落后帽子的主功之臣。如今,當中國包裝印刷業面臨全面轉型升級之際,時代正在呼喚更多象謝力健那樣極具實干精神的改革帶頭人。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